看体育新闻上55球吧!
页面二维码

扫一扫

分享文章到微信

页面二维码

扫一扫

关注55球吧公众号

分享到:

二战中的奇葩手榴弹,有的靠推有的靠磕,投掷者比敌人还要害怕

2023-09-12 04:09:46

导读:原标题:二战中的奇葩手榴弹,有的靠推有的靠磕,投掷者比敌人还要害怕 二战期间,参战各国为了在战场上取得战略优势,纷纷会在战场上投入大量新式武器装备

原标题:二战中的奇葩手榴弹,有的靠推有的靠磕,投掷者比敌人还要害怕

二战期间,参战各国为了在战场上取得战略优势,纷纷会在战场上投入大量新式武器装备。这些在当时看起来还非常"潮"的武器,除了可以帮助己方在战场上克敌制胜,还能侧面为自己的军工企业免费"刷"一波关注,可谓两全其美。

但是,却有那么一些武器,不仅没有在实战中体现自身应有的价值,反而在复杂混乱的战场上"将了"己方一局,可谓"赔了夫人又折兵"。这样的武器在二战期间可谓数不胜数,连小小的手雷也"光荣上榜"。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二战中那些不靠谱的手雷。

一、"严谨的"玻璃手雷和水泥手雷

这两款手雷的作者不是别人,就是那个以严谨认真著称的德国。早在一战时期,纳粹德国生产的M24柄式手榴弹就曾在战争中让敌人吃了大亏,后来许多国家都积极仿制这种即实用威力又大的投掷武器,可以说那时的M24柄式手榴弹可以说让德国的军工着实火了一把。

可到了二战末期,随着纳粹在前线战场的节节败退,曾经引以为傲的军工企业再也无法重获原来的辉煌,纷纷走起了简易皮实的路线。大到装甲车辆,小到枪械子弹,可谓能省则省,能减则减;原本的精细严谨,一转眼变成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。

就在这样的生产大环境下,手雷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简易低劣的道路。由于原材料的缺少,脑洞大开的军工设计师开始将原材料投向了随手可得的民用材料。不久,一款用玻璃作为外壳的仿M-39型卵形手雷被研制出来。

原来的M-39型采用的是和M24一样的BZE39式引爆器,将尾部的圆盖取下后,拉动引线,向敌军投掷即可;但在战争末期,作为弹体外壳的薄钢板产量严重下降,无法大规模使用,最终选择了民用玻璃外壳进行加厚作为弹体的外壳,德军的窘迫在此可见一斑。

最开始,这款玻璃手雷的外形与M-39型别无二致。但随着战事的进行,手榴弹的外形开始出现了各种变化,随之里面的弹药量也有所不同。一些制造厂商为了增加手雷威力,会在弹药中添加一些金属碎片。

虽然想法看起来十分丰满,不过在实际作战中,玻璃的外壳还是难以对盟军士兵带来有效的伤害,再加上手雷内部的装药量大小不一,对于实际作战作用相当有限。根据历史记载,这款玻璃手榴弹在二战末期,被德军用来对付东线的苏军士兵,可实战效果嘛.......嗯,你懂得。虽然作为手雷来说,实战成绩不是太合格,不过作为艺术品来说还是很吸引人的。

不要认为玻璃手雷就是德军工程师设计的高峰了,其实他们还有另一款令人瞩目的新武器——水泥手雷,另有一个别名"人民手雷"(Volkshandgranate)。主体从之前硬度钢变为了实打实的水泥材质,其外形与原来的M24长柄手榴弹一样,可以方便德军士兵在实战中的操作。

根据设计者的初衷,水泥手雷一般会呈现两种制造方法。最为常见的是第一种,即在木柄上将引线和木柄进行固定,另一头系上一个简易的拉发引信;然后在另一头用铁丝固定弹体和木柄,而炸药会填充在水泥体内部,底部用一个3/4英寸的开口,与引信对接成为一个设置好的手雷。

另一种方法是在木柄中装填炸药,然后上面安装一块水泥雷体;到了后来还有用罐头制成的雷体外壳,可以说是精简到了极致。这样的精简过程,造成水泥手雷的威力效果大打折扣,加之水泥的重量偏重,不适合步兵进行多枚携带,因此在实战中也没有获得什么突出效果。也就是说,除了留下了一大堆搞笑段子之外,剩下的什么都没有。

二、"最后一搏"的陶制手雷

同样与纳粹德国步入失败边缘的还有日军,无论在太平洋还是远东战场,此时的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,在想发动起一场像样的大规模进攻基本已经来不及了。但在军国主义和"天皇至上"的理念下,日军依然没有放弃拼死一搏的勇气,而这款外形奇特的手雷也由此应运而生。

说它是手雷,其实外形看起来更像是一颗地雷。这款被称为"四式手榴弹"的东西,就是日军工程师响应高层的命令,为日军士兵作"最后一搏"所研制的新型武器。在工业设施被大量摧毁,国内钢铁资源严重短缺的前提下,"四式手榴弹"只能采取陶或瓷来制作外壳,地点也被安排到国内著名的陶器产地,如有田、备前及濑户等地。

由于生产地点多为家庭作坊,因此"四式手榴弹"的外形、大小和重量都没有固定的尺寸,一般根据制陶的窑口大小决定。甚至有的作坊还会在手榴弹的外面加上彩绘等图案,一件武器转眼间成了艺术品,令人惊讶不已。

从外表来看,"四式手榴弹"的弹体采用赤陶或瓷片制成。球型弹体上端套有有一个橡皮瓶颈和引信,引爆器一枚小型雷管,延时比较短只有5秒左右。引信的另一头则覆上了一层硫性物质,橡皮套中又含有一个整又小又松动、一面涂了触感粗糙的化学物质的木块。

一般使用时,日军会将其布置在近海海滩或者河流滩涂之上,并在其表面做好伪装,与碎石等物品放置一起,用来迷惑盟军士兵,然后通过引线延迟4-5秒后引爆。根据战后统计,日军将"四号手榴弹"大规模分发给国内的民兵团体或民事防御组织,如"国民义勇战斗队"、"大日本翼赞壮年团"等;此外在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中,日军也使用过"四式手榴弹"。

不过随着美国对日本本土的原子弹攻击,日军曾经梦想的"一亿玉碎"的想法也最终胎死腹中,"四式手榴弹"也无奈地完成了自己的战斗使命,成为了一代收藏珍品或是遍地碎片。

三、磕一下才能炸的"九七式"

最后出场的手雷,在反映对日作战的影视剧和电影中最为常见,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"九七式手雷"。类似香瓜的外观,也使得许多人称之为"香瓜手雷"。1937年,这款被日军称之为"最安全的手雷"正式入列日军序列之中,开始在日军的战役中频繁出现。

外形上,"九七式手雷"与其他手雷杀伤方式类似,都是通过爆炸后的产生的碎片对敌人进行杀伤。每一枚"九七式手雷"当中,都装有65克的黄色炸药,引信在燃烧4-5秒后产生爆炸,455克的重量和12.7厘米的长度也适合日军士兵进行携带,而不会出现影响士兵作战的情况。

使用时,先将手雷击针旋下,再将安全插销上的小绳子拔出,此时手雷的安全盖会被移除;之后将手雷用力敲响鞋底或是坚硬物体上,将弹簧下的击针下移,进而触发雷管,引爆整个弹体。

实际作战中,"九七式手雷"的爆炸威力相比于盟军所用的手雷在伤害程度上还是略逊一筹,而且由于缺乏自动点燃机制,这种手榴弹由于日本本国延时开关设计工艺不佳,这种引信反而会出现提前爆炸的情况,对投掷者会产生一定的危险。

结语

以上提到的几种手雷,在实际作战中给投掷者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,可要比被投掷者带来的压力还要大。这些奇特的设计不仅没有帮助己方士兵去克敌制胜,反而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,起了相反作用。

虽然有原材料紧缺和设计仓促的问题,但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投掷武器,研发一枚威力大、安全性高的手雷还是应该更贴近实战一些,不要过分地进行设计研究,否则吃亏的肯定是自己的士兵。

参考资料

1.《日军投掷武器大全》

2.《二战武器名录:近战武器篇》

3.《二战日本步兵1937-1945》

4.《二战武器大全:德国》

本文标题:二战中的奇葩手榴弹,有的靠推有的靠磕,投掷者比敌人还要害怕 - 英超
本文地址:www.55um.com/yingchao/35718.html

内容导航
最新英超
猜你喜欢
  1. NBA
  2. 英超
  3. 西甲
  4. 排行榜
热门新闻
每周热榜
精彩推荐